万杉视点

 
  • 招行行长田惠宇内部霸气讲话同业业务就是正确的风口

    2015-07-23 15:22:00  来源:网络  作者:网络  阅读:  [返回列表]

    今天参加同业金融条线会议,同志们的热情感染了我,让我对今年同业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,这份信心也来自以下几个方面:

    首先,“同业元年”后红利贴现。去年是招商银行的“同业元年”,同业条线作为一个独立的方面军建制是第一年。经过一年小试牛刀,我们找到了方法、路径、感觉,也找到了自信,向市场展示了肌肉,同业条线为全行做出这么大的贡献,充分说明招行是完全可以做好同业业务的。同时,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如此亮丽的业绩,证明我们有一支非常好的队伍,有一支短时间就能迅速集结并攻坚克难的队伍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市场空间打开了,发展同业正当其时。当前,外界更多地看到监管政策对同业业务的限制,而我更多看到的是机会。最大的机会就是利率市场化。利率市场化后,同业业务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。大家看看国际上的银行,只要在市场化的环境下,它们的同业业务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比例是多少?占收入的比例是多少?

    我们做了20多年银行,其实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做金融。过去只会拉存款、放贷款,那是金融吗?工业企业产品没有市场化定价的机制,能说是市场经济吗?那是计划经济。同样,金融企业的产品——资金的价格不放开,能说它是金融吗?那是财政。现在,我们大力发展同业业务,就是站在正确的风口上。

    总的来看,现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,都是在引导同业业务朝正确的方向发展。千万不能理解为不让做非标了,同业业务就被扼杀了。非标不能代表同业业务,只是应景之作。政策面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恰恰是最大的机遇,关键看我们对政策的内涵能否深刻解读,能否转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。这就考验我们的能力了,谁先发现,谁就有机会;谁有能力,谁就能率先突围。

    下面,我重点讲一下同业业务的战略意义和方法论的问题。

    一、招行战略升级版:“一体两翼”的支撑点恰在同业

    1.从“相对传统”到“相对市场”靠什么?刚才说了,我们做了20多年银行,这几年才开始真正做金融。传统银行一切都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银行很少有主动性、能动性,只会纸上谈兵,只会做政策定价的事情,表面上看财务数据很好,但那有什么用?那只是面上的、短期的。客户服务意识不强、风险定价能力弱,一有风吹草动,流动性管理手忙脚乱,根源就是没有市场感觉。

    要找到市场感觉,关键是要在真正的市场化环境中历练。而同业业务恰恰是最早随行就市、最早市场化的。所以,不通过同业业务来试水,不通过同业业务来找市场感觉,只能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,真到了完全市场化那一天,我们会死得很惨。

    我们要把同业业务作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最好的练兵场,哪怕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。现在受伤,是为了将来能活下去,“平时多流汗,战时少流血”。如果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有20年、30年,我们可以不急于试水练兵。但对不起,市场化的浪潮已经来了,我们还能抱残守缺吗?还能像狐狸进洞一样,头进去了,屁股露在外面吗?

    因此,要做好同业业务,首先要转变观念。我们有些同志对同业业务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,对同业业务有些偏见,就像计划经济时期对“投机倒把”的认识一样,把贸易经济说成是“投机倒把”,文革时期有个罪名就叫“投机倒把罪”。如果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这个层面,就落后了。搞市场经济,就要一手进一手出,股市如此,同业市场也是如此。银行就是信用中介,低买高卖是你的能力。大家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转过弯来。

    2.招行优势的价值变现和服务升级还缺少什么?经过多年打拼,招行不少业务在市场上有了响当当的品牌。特别是我们的私人银行、财富管理,十年磨一剑,拥有强大的销售能力。但我们只是简单地做销售吗?只是心甘情愿赚取千分之几的手续费吗?这样的话,我们那么多年的投入和积累,产出合理吗?如果满足于此,停留于此,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的服务如何升级?多年的投入和积累要变现,同业业务是一个途径;服务要升级,同业业务也是一个途径。有同业业务的支撑,招行的整体价值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。我们不能右手强、左手弱,现在两个拳头打出去,两个拳头都要硬,这是战略上的需要。否则我们就是一个“瘸腿”银行,“一体两翼”就飞不起来。所以,同业业务对招行有特殊的战略意义。

    3.未来商业银行不靠深化综合服务,何以立足?国际经验告诉我们,综合化服务是利率市场化的必须结果,也是银行业的大势所趋。零售、公司、同业几个板块业务,互相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,如果只做某一方面,没有其他板块支撑,长此以往,强者不强。而且,现在的综合化服务已不仅仅要求银行内部的条线协作了,还要与市场上相关金融机构合作。比如一家企业初创时,可以帮助它引进PE、VC;等规模变大了,可以提供贷款;再过一段时间,可以辅导它上市;上市之后,它会面临一些行业并购、分拆重组,银行能做它的财务顾问或帮它发债。我们就是要通过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覆盖一家企业成长的全过程。如果没有这种同业合作,我们的综合化经营怎么做得起来?对客户的综合化服务怎么深入?

    因此,全行的干部员工,不仅同业条线的同事,也包括其他条线的同事,都要从战略的高度、从银行业发展大势的角度,实实在在地提高对同业业务的认识,统一思想。

    二、以管理新常态引领同业业务发展

    1.回归本源,踏踏实实做客户。客户是我们的根,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就是做好客户。有了好的客户基础,不管市场怎么变、政策怎么变,我们永远屹立不倒、云淡风轻;如果客户基础不扎实,银行永远是浮萍,只能随波逐流。

    相对而言,同业客户是低风险、高价值的客户。同业客户实际上跟政府、学校、医院、军队等一样,是一类特殊的公司客户群体,只不过银行和它们的合作模式与传统公司客户不太一样而已。相对传统的公司客户,同业客户整体上相对优质。刚才有分行同志发言提到,跟同业客户打交道,谈的都是高大上的专业业务。

    我个人非常喜欢和同业客户打交道,一来大家都是同行,在一块有共鸣,不会鸡同鸭讲;二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潜规则,大家都是拿价格说话,拿服务说话,比的是专业能力,不是酒量。有这么优质的客户群体摆在这里,为什么还非得去搞那些过剩产能的行业、企业,然后整出一堆不良资产呢?况且,同业客户本身有风险过滤和分散的功能,相对来说,风险比较低。其实去年底央行存贷款口径调整以后,我们就应该立即启动抓客户。同业存款都是一般性存款了,将来我们的存款没有“姓资姓社”了,只有一个标准:定价。所以,同业条线要像其他条线一样去抓低成本的存款。

    怎么做同业客户?首先,同业金融总部首先要履行客户管理的责任,其次要履行产品组合的责任,根据客户的特定属性和需求,把产品按照客户维度整合起来,租赁公司、银行、保险公司、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分别主打哪些产品?把分散的能力整合起来,形成整体优势。尽量少让分行来做这些事情,让分行把主要精力用在客户身上,这样大家就都省力了。在此基础上,所有分行对所在地的同业客户要做到全覆盖。在全覆盖的基础上,再精耕细作,要防止重犯“叼一口肉就跑”的错误。和客户合作的产品越多,就证明客户关系越密切。抓住了客户,就抓住了市场、抓住了根本,在任何市场条件、任何政策环境下,都有大量的机会,业务、产品都是结果,不要被表面上的东西搞得眼花缭乱,而忘了根本。

    2. 谷子与稗子的故事:试错中创新,且行且调控。最近几个月以来,同业业务的政策变化非常大。政策变化的背后是大量的信息、大量的创新机会,只要我们脑子跟得上,完全可以把握这些机会。但创新不是盲目跟风,也不是蛮干,而是要把握政策变化,从中寻找机遇、抓住机遇。对于同业业务这一片“蓝海”,如何才能紧跟热点、加快创新?农民种地薅秧都知道,区分谷子与稗子,要等稍微长大点才能分辨。

    在座的可能多数同志没种过地,我们小时候种地知道,秧苗和稗子在幼苗的时期长得很像,都跟青草似的。稗子抢水分养分,稗子如果长多了,就会妨碍谷子生长。但如果为了消灭稗子,不管三七二十一,在幼苗时期就薅秧,稗子是消灭了,可是谷子也没了。所以,是谷子是稗子,只有让它们长上十几天,才能分辨出来,这时候再薅秧,稗子就可以手到拔除。举这个例子,无非是想说明,对创新业务,我们要勇于实践,敢于试错,不要急于说不,不要急于把它当稗子薅掉,它将来有可能是稗子也有可能是谷子。那怎么办?这就要求我们持续跟踪、观察,等到变模样了,看出是稗子了,再把它拔掉;而如果是谷子,就施肥补灌,大力扶持。

    我记得去年开会也有分行提出,为了既鼓励创新,又管理好风险,对率先提出产品创新的分行,给一个保护期和观察期,控制一定的量,其他分行先不要做。在这个过程中,总行持续跟踪,有问题,随时叫停;没有问题,再全行推广。特别是当前市场像万花筒一样,几天出一个新政策,几天一个变化,这就要充分调动全行的积极性,发挥全行的聪明才智,紧跟市场节奏,及时地、持续地推进产品创新。

    3.新博弈论:同业风险的“管”与“疏”。创新必然有风险,如何既鼓励创新,又能有效控制风险?这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不能总是要么犹犹豫豫,要么简单粗暴。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。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尤其要注意这一点。创新有风险怎么办?就用刚才提到的方法,定向爆破。业务发展了,产品创新了,管理也要进步,我们一定要走出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乱”的怪圈,否则,我们就是既束缚了生产力,又没管好风险。不能要么憋着不让干,要么一下放开,犹如洪水猛兽一般,最后搞得自己手忙脚乱,接着又全盘否定。我们的队伍不能这么伤,客户也不能这么伤。

    做好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,必须深入把握同业业务的风险特点。同业业务的风险虽然有信用风险的问题,但当前更主要的是操作风险、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。对于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,一要有大局观,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,判准其节奏和方向;二要提高对市场和政策的反应速度和灵敏度。对于操作风险,则要强调执行力和执行文化。世上就怕“认真”二字,制度定出来了,必须强调执行。同时,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,更多的是要靠同业条线自身来管。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各自都有风险管理的责任,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从来都是业务部门自己的事情。

    银行所有的岗位都有风险,如果风险管理部门胡子眉毛一把抓,那基本上全行一个员工后面就站一个风险经理,这可能吗?深圳一千多万人,要想没有小偷,一千万个人后面站一千万个警察,可能吗?这样的结果是什么?一是社会高成本,成了一个警察社会;二是可能警察自己也变成小偷了。所以,我们在加强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时候,要用新的思路、新的方法。不能一提风险管理,就把责任全推到风险管理部门身上。打造有自身业务特色的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,是今年整个同业条线很重要的任务。

    4. 聪明与胸怀:同业搭台、全行唱戏、板块联动。孤立地就同业业务看同业业务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比如与券商的合作,券商的投行部、并购部背后是大量的企业客户,我们对公业务的一项战略重点——并购业务,就可以切入。金融市场部更明显了,金融市场部做代客衍生品交易,背后大多是企业客户。如果仅仅是站在同业业务的角度看同业客户,我们的作业面就很狭窄,同业客户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,呈现在客户面前的也只是一部分,很不专业。在客户眼里,我们每个条线都是招商银行,他不会管你是招商银行的什么部门。这个时候,同业条线的责任就是搭台,全行其他兄弟部门一块儿唱戏。做项目要聪明,搭平台则需要胸怀。我们同业的客户经理都要树立这样的全局观念,专业化的服务由专业化的部门来做,并购可能有投行部过来了,甚至将来资产管理部也可以做并购。板块间的有机联动起来了,我们才真正是一个银行,一体两翼才能真正形成。

    三、同业金融的人才战略

    前面讲了,坚强的队伍是我对招行同业业务的信心源泉。但从同业板块应该承担的战略任务、从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看,当前同业条线的人才培养问题还是十分紧迫,必须要下大力气。

    1.尽快建立起专业人才库。可以大胆地向全行提出这么一个口号,就是员工可以自主选择职业,给大家真正创造一个公平、公开、透明、打开天花板的成长环境。具体而言,就是要建立各类专业岗位的人才库,有一定的基本准入条件,比如学历、工作年限等等,符合条件的自主报名、自动入库。入库以后进行培养,培养也是轻模式的,就像大学设了很多专业,一个专业多少门课程,多少学分,自己去修。修满学分以后就毕业了,就意味着你有资格从事这个岗位了。一旦岗位有需要,就可以补缺,就像清朝的候补道员一样。这是专业人才补充非常重要的通道,也是专业岗位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。全行所有的岗位都要有这种安排,希望同业条线尽快把专业人才库建立起来。

    2.骨干的培养要采取“混合制”。一种方式是出国培训,特别是跟岗实习,跟着国外的同行一块儿干活,这是很有效的培养骨干的方式。外语稍微好的,基本能听懂专业语言的,年轻一点的,就可以送出去,跟人家干半年、一年再回来。这可以和我们后备干部培养、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。还有一种方式,从总分行同业条线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,送到券商那去,跟人家一块儿去做项目;送到基金公司去,跟基金经理一块儿干活,资产管理的能力慢慢不就培养起来了吗?

    3.挖人不止、不怕最牛。我们几个战略重点的业务线,一定要有全国这个行业里面最牛的人。一个条线有一两个顶尖的领军人物,就能带动整个条线。人才战略一定要支持业务战略,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引领业务战略。人事政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一个人一个价。你能找到市场上顶尖的人,我就能给他市场顶尖的价。如果非得按级别定价,对顶尖人才没有吸引力,从此之后,就别谈战略。

    四、关于体制——管理扁平化、跨区不限制、分行拼专业

    整体上,同业业务一定是扁平化、没有管理层级的。支行这个层面就不要搞同业业务了。在分行层面,同业条线要么是客户部门,要么是支持客户部门的产品部门。

    现在全行有600人做同业业务,人也不少了。国际投行的IBD才多少人,利润富可敌国。关键不是人员数量,而是质量。所以,我们可以把全行600人的同业队伍视为一个大的团队,可以跨区域经营,不设区域限制。做投行有区域限制吗?谁强谁干。发展到一定程度,我们鼓励分行把同业部门视同为某一个方面的专业团队。打个比方,如果深圳分行做券商客户做得好,那将来主要精力就是做券商客户;上海分行做银行客户做得好,就主要做银行客户;北京分行做基金客户做得好,就主要做基金客户。

    全行的资源统一调配,不要画地为牢。在目前以分行作为利润中心的前提下,预算一定要差异化。不能在分行之间切蛋糕,切给我的蛋糕你不能抢,这就不能支持分行形成特色。当然,有的分行说我所有方面都强,那我们当然鼓励,比总行强我更高兴。

    分行在贯彻总行政策时,关键是把握精神实质,方向一致。过去我在分行工作时就有个体会,做好分行工作最重要的,就是不能简单地盯着总行下达的指标、单纯围绕表面的数字来做,而是要吃透精神、吃准方向,这样最后做出来的结果往往更好。特别是把时间尺度拉长来看,更是如此。

    我到分行调研,分行同志跟我提的所有问题我都会现场反馈,但就考核指标问题我不回答,为什么?我觉得谈这个事没有什么意义。考核的事是全世界的难题,谁能解决这个难题,谁就能得诺贝尔奖。没有哪一家银行,总行出的考核政策能让所有分行满意;也没有哪一家银行,是单靠着考核政策做好的,要是这样的话,所有银行都把那一套考核政策照搬过来,不就都做好了吗?那还要我们这些管理者干什么?

    作为分行,关键是从根子上理解总行的精神,而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。总行下达的指标,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博弈的结果。短期的“1”和“2”很重要吗?影响总行对分行的评价吗?影响总行对干部的评价吗?如果总行仅仅依据这些来评价分行、评价干部,就相当于打仗靠参谋。靠参谋指挥打仗能打赢吗?全世界哪有靠参谋打胜仗的?

    这次会议同业条线准备得很充分,是全行智慧的结晶。各分行要组织好传达学习,既要重部署,也要“落地见效”,既要抓紧,更要抓实,把会上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,早日转化为生产力。

    摘自—债市观察